从瓷器碎片见微知着 ——澳门丝绸之路枢纽的考古见证
圣保禄总院遗址(大三巴牌坊)不仅是澳门的精神地标,很多市民及游客所不知道的是,这里更是一处记录早期全球化历史的重要考古现场。近年来,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残片,成为重构澳门在世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关键实物证据。这些跨越数世纪的物质遗存,不仅揭示了这座曾为远东首所西式大学的宗教与教育中心内精英阶层的生活样貌,更具体而微地印证了澳门在16、17世纪作为东西方贸易中转站的独特角色。
2010至2012年在圣保禄总院遗址的考古工作相关简报,于2019年正式发布,让该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得以公开。(关俊雄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遗址新观:东西方文明的生活交汇点
圣保禄总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旧译圣保禄学院)作为耶稣会在远东的总部,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宗教场所,而是融合宗教、教育与文化的综合性枢纽。这一点在其考古价值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于常规的商业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当时活跃于此的国际社群生活面貌。2010至2012年,澳门特区文化局委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圣保禄总院的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先后在不同探方内共发现15处灰坑遗迹,在这些遗迹及晚期地层出土大量重要考古文物。其中,以瓷器残片数量最多,包括从中国景德镇民窑生产的、外销至欧洲的克拉克瓷。
庆祝耶稣会来澳传教周400年,澳门圣若瑟修院收藏,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商教同体:全球视野下的消费图景
为在远东维持生活与推动传教,耶稣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费压力。来自教宗与王室的拨款不仅微薄,且常迟滞不到,迫使原本志在传教的会士不得不向商业领域靠拢。他们凭藉对东方语言的掌握及积累的社会关係,获得了商界的準入资格,甚至成为商人积极合作的对象。圣保禄遗址出土的大量外销瓷片,证明了耶稣会士与海上贸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繫,勾勒出他们作为「商教共同体」的独特历史轨迹。
实物印证:澳在全球贸易版图中角色
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商品,瓷器的流通轨迹直接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与网络结构。在圣保禄遗址发现的众多瓷器碎片,正是澳门与全球贸易链紧密相连的实物见证。凭藉葡中之间的特殊商贸协议,澳门一度成为中国瓷器、丝绸等商品输往欧洲及美洲的关键中转站。这些看似零碎的瓷片,实则勾勒出澳门在跨太平洋贸易体系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
圣保禄遗址出土的瓷器及其相关考古发现,为学界理解澳门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提供了坚实物证。这些遗存不仅印证了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点的平台功能,更确立了其作为全球贸易网络关键枢纽的历史定位。通过「以物证史」的研究路径,人们得以清晰看见:在连接亚洲与世界市场的海上丝路中,澳门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历史角色。
在圣保禄总院遗址中发现的克拉克瓷盘。(引自朱岩石等:《 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2010-2012年考古发掘简报 》,《 文化杂誌 》(澳门)2019年(总第105期))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关俊雄所着之《透物见史:圣保禄总院的考古发现与瓷器贸易》,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