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丹心 ——澳门爱国志士的中秋往事
澳门的中秋月饼香飘四海,然而在这份举世闻名的香甜背后,藏着一段或许本澳市民都鲜有人知的烽火往事。当我们今日品尝着知名饼家製作的月饼,可曾想过,在过去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份醇厚滋味中曾蕴藏着怎样的热血与忠魂?
1937年,一批澳门本地和从外地来澳的爱国青年组成「澳门中国青年救护团」,经培训后前往广州、石岐等地参加战地救护工作。(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澳门特区政府入口网站)
月饼担子里的忠魂
出生于1907年的澳门爱国志士郑炳芳,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人。其父郑仲与孙中山结为「金兰之交」,曾对革命事业倾力相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抗日救国热潮席捲全国。此时正在智仁小学任教的郑炳芳,与学校师生一齐投身抗日运动,并于期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郑炳芳加入南屏青年抗先队(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多次参与救援受日军战火蹂躏的同胞。那年中秋节前夕,郑炳芳在两天内成功募集到两担月饼运至石岐,準备送到抗日前线慰问将士。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时期,这无疑是艰巨的考验。中秋节当天,驻守在石岐的容华树主动请缨,帮助郑炳芳挑着两担月饼送往前线,最终两人出色完成任务,让枪林弹雨中的将士们在团圆佳节品嚐到了一丝来自家乡的温暖。
清辉朗照下的热血
谁料,那竟是容华树生命中最后一个中秋。数日后,石岐附近战火再起,他在执行抢救任务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几乎同时,另一位与郑炳芳并肩作战的抗先队兄弟,亦在夜袭任务中落入敌手,面对严刑,他坚贞不屈,最终慷慨就义。两人的牺牲,令郑炳芳万分悲痛,却亦令他保家卫国之决心更加坚定。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今日澳门的中秋夜景,早已是万家灯火、歌舞昇平。当人们仰望空中明月、品嚐手中香甜的月饼时,不该忘记那段浸染着鲜血的峥嵘岁月。
从郑炳芳一代人的浴血奋战到今日澳门人的安居乐业,这份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澳门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被永远传承与守护。
抗日战争时期,澳门的镜湖医院曾收容数百名难童。(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提供,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黎细玲编着之《香山人物传略4》,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