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濠江映华彩 ——澳门中秋节庆的传承与新韵

九月的澳门夜空,被一场场争先盛放的绚烂烟花点亮。由旅游局主办的第33届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于9月6日晚上拉开帷幕,并在横跨9月和10月的五个烟花夜争妍绽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队伍以夜幕为画布,勾勒出火树银花的瑰丽图景,与澳门璀璨的城市霓虹交相辉映。这场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事,不仅是视觉盛宴,更已成为本澳市民与旅客共迎国庆与中秋双节的「新传统」。从昔日渔家虔诚祭祀月娘的古老传统,到如今四海宾朋齐聚濠江、共赏一轮明月与满天华彩的新「盛事」场景,澳门的中秋,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亦焕发着多元共融的当代活力。旅游局主办的第33届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自9月6日晚上开始正式上演。 (旅游局图片)

渔火记忆:海上生明月的传统仪式

澳门自古渔业兴盛,中秋节对渔民而言不仅是阖家团圆之日,更是祈愿平安丰收的重要时节。每逢中秋,到了迎月夜,渔船会悬挂上彩灯和灯笼,在甲板上放上香案,上面摆放月饼、生果、芋头和菱角,拜祭月娘(月神)。若恰好船只是靠岸泊着的话,孩子还可以上岸玩耍。很多渔家用竹篾扎成兔仔灯,孩子提灯跑上码头,沿着港口街道嬉戏追逐。点点灯火在岸上跳跃,与船上的光影相映成趣,描绘出渔港独有的节日景致。

这种以渔船为单位、家族为纽带的庆祝方式,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团圆的期盼与对海洋文化的朴素情感。然而随着渔业技术发展,远航作业渐成常态,出海一趟往往需时月余。加之中秋前后正值渔汛旺季,许多渔民为生计选择扬帆远航,回澳过节者日益稀少。那曾经灯火相连的渔港中秋夜,也逐渐成为老一辈澳门人记忆中一抹温暖而朦胧的光晕。

文化交融:土生葡人的「月亮节」

独特的历史脉络,使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範。中秋节虽源于中华传统,历经数百年共存与融合,如今也成为土生葡人珍视的节日。在葡萄牙语中,中秋节被称为「Festa da Lua」,意为「月亮节」;而月饼则有「Bolo Bate-pao」之称,意指「击打而成的糕点」。这一名称源自月饼製作过程中以模具敲打成型时发出的声响(引自《中秋葡韵 月饼之外》,《澳门杂誌》第143期,澳门特区新闻局,2022年)。

除了品嚐美味的月饼,土生葡人也重视中秋团聚、全家共赏明月。更有葡人艺术家以创作为节日赋予新意——曾为2018年上海世博会澳门馆担任设计师的葡人建筑师马若龙,便曾製作出融合中西美学的兔仔灯,既保留传统寓意,又注入当代线条,展现文化对话的创造力。

这种文化间的欣赏与借鉴,丰富了澳门中秋的内涵。今时今日,中秋不再是仅仅属于华人社群的节日,更成为整座城市共同的家庭团圆日——无论族群与背景,人们在月光下相聚,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透过佳节共度,澳门实现了文化的双向流动与包容并蓄,让多元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愈发和谐共生。

节庆新篇——「旅游+盛事」双重奏

澳门回归以来,在特区政府的积极统筹下,中秋庆祝活动逐步深入社区,各大社团组织发挥在地力量,在各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游园会。游园会通常设有猜灯谜、传统游戏和美食摊位,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打造举家共享佳节的温馨氛围。 这些活动强化了社区凝聚力,传统节日亦因此焕发崭新活力。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致力推动澳门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积极拓展「旅游+盛事」的综合效应。中秋节作为文化盛事之一,其庆祝规模与形式持续升级,成为吸引中外旅客的黄金窗口。例如,旅游局配合国际烟花比赛汇演,精心推介六大最佳烟花观赏点——包括孙逸仙大马路观音莲花苑至观音像海滨休憩区、澳门科学馆海堤、沙格斯大马路、南湾.雅文湖畔、湖滨路及凼仔海洋大马路,并在这些地点周边同步举办嘉年华活动,成功吸引大量居民与旅客踊跃参与。

此外,澳门还携手香港、深圳实现大湾区「梦幻联动」,同步推出「一程多站」中秋美食荟活动,让旅客一次性体验同源而多元的岭南风情,为大湾区文旅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从渔船的灯火到烟花的盛放,从一家老小虔诚祭月到多元社区共庆佳节,澳门的中秋月光不仅折射出过去与现代的交叠、演变,更点亮了这座开放包容的小城,让她以联结古今、沟通中外之姿呈现在世界面前。澳门文化体去年9月17日中秋节当日在望德堂区举办「 中秋园游晚会2024 」,众多市民在浪漫的灯光与明月下,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 (旅游局资料图片)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唐思所着之《澳门风物誌》 第三集 ,澳门:澳门基金会,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