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民娱乐到全民健身: 澳门体育场馆的时代转型

体育场馆,是城市发展理念最直观的物质载体。在澳门这座独特的城市,体育空间的进化史,恰恰勾勒出其经济结构和社会重心从单一到多元的深刻变迁。从昔日为博彩业及菁英阶层服务的专属赛场,到如今遍布社区、设施现代化的全民体育中心,澳门的体育产业经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型。1983年落成启用的望厦体育馆经过重建,更名为 「望厦体育中心」 ,于2021年12月开放给公众使用。(体育局资料图片)

博彩时代的旧场馆:「娱乐至上」商业驱动

在澳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少数大型的体育场地与博彩娱乐业紧密相连,体育赛事往往作为吸引游客、带动竞投的附属产品。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已经停运的逸园赛狗场以及早期位于黑沙环的马场。这些场所从设计伊始,其核心功能即是服务于观赏性、娱乐性和博彩业的需求。虽然它们曾是澳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但这些设施却极少对普通市民开放,也未能推动普及性的全民体育锻鍊。在那个时代,体育设施的空间资源,被严格地限制在特定的经济範畴内,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往往被忽视。这种「精英式」或「博彩附属式」的体育空间,是澳门经济结构单一化历史阶段的鲜明印记。曾经是澳门体育地标的黑沙环马场,于1927年3月由“ 澳门万国赛马体育会 ”举办首场赛事。(澳门历史教育学会提供,摘自「 澳门记忆 」文史网)

以人为本的新场馆:全民健身 赛事增值

回归后,澳门体育场馆建设迎来质的飞跃。特区政府大力推行「体育惠民」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场馆的供给和用途。全新的体育设施建设理念,是将体育空间归还给市民。以望厦体育中心为例,它成功地在人口密集的旧区内,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体育综合体。同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等大型综合体,更兼具举办国际赛事与服务市民的双重功能。这些场馆通过承办世界女子排球大奖赛、澳门国际马拉松等赛事,成功打造「体育+旅游」产业模式,实现了从消费场馆到生产经济价值的转变。

2022年体育局曾委託澳门大学进行澳门体育场地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澳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7年的1.34平方米上升至1.53平方米,增幅约14.2%。超过之前五年澳门的人口增长率(3.4%)。

在寸土寸金的澳门,如何平衡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多元的发展需求,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课题。体育场馆功能的演变,直接带动了澳门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从单纯的博彩消费,延伸至赛事经济、健身服务、体育旅游等多元价值创造。展望未来,随着十五运会场馆的投入使用,相信澳门体育场馆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场持续进行的场馆革命,正是澳门体育产业走向成熟、以独特姿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见证。区政府今年公布,原逸园狗场及莲峰体育中心地段将改建为市民运动公园,将于2026年首季动工。(市政署图片)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口网站新闻—2022澳门体育场地调查新闻发布会今举行」,体育局,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