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 应如何发展

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在较早前立法会辩论明年度经济财政施政方针时,进一步解说社区经济的发展规划,指经济委员会下设的社区经济促进小组会邀请跨司部门,例如民政总署、消防局、工务局等合作,希望了解中小企需要,发现并且解决掣肘中小企发展的问题。

其有关语调一出,即时引起社会人士对「社区经济」的关注,亦同时引发不同人士对振兴个别地区经济的一轮冀望与遐想。其中,在一次北区社谘委会议上,有官员表示,发展社区经济,必须与市民有充分的沟通,但委员的关注点并非只充分沟通那么简单,他们认为优化及整治社区环境,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究竟应如何优化及整治社区环境?

本澳地小人多,处处都是住宅区,楼下做街坊生意的铺位,与民居更只有咫尺之隔,若果贸贸然引入如密集式的旅行团购物点、手信店之类的商户,对路网、泊车位、垃圾站等公共空间及设施,例必造成沉重压力,再者霎时间的人潮车龙掩至,怎会不乱不滋扰居民日常生活呢?

马揸度博士大马路日前便发生内地女团客中「水弹」事件,虽然目前为止,我们不能断定事件属有人贪玩?还是怀疑有人因不满大量旅客掩至,以致产生噪音滋扰而忍不住掷物洩忿。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对盲目如倒模式硬将旅游点引入社区的一个警号。事发地点周围是旅行团购物点,每日大量旅游巴接载旅客至此,人多车多必然衍生噪音、阻路、阻门口等问题,每天如是地迫使住在楼上的居民硬接受,其承受压力亦可想而知。

无疑,发展社区经济,必对社区发展百利而无一害,但如何适度开发,更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难怪有人倡议实行任何措施前,必先反思将游客带入社区影响,以免激化市民与游客间矛盾,另外,亦有人认为社区经济不单单是引入旅客,而是透过完善硬件设施,让市民享有舒适居住环境,带动本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