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须公交扶持 控车虽好

密度冠全球,截至今年的10月已有247,250辆机动车,当中电单车与私家车几乎各佔一半,以电单车稍多,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早已超出控制年增长率百分之四的目标,每月更新增约1,200辆新车,即使扣除每月约300辆废车,净增长亦有900辆新车,全年便新增过万辆。但本澳约只有四百多公里道路,每年亦难以开拓到四公里的道路,根本容不下车辆的增长。除了令路面压力百上加斤,加上本澳道路狭窄令街道空气的流动性差,污染物积聚,令尾气排放的空气污染问题 愈发严重。

观乎发达国家及城市,同样要面对交通挤塞的问题,归纳的解决方案离不开两大方向:控车及发展公交铁路网。后者对于本澳仍有一段时间才能有所发展,但对于控车却是刻不容缓。新加坡目前人口400多万,每1,000人拥有车辆量维持于120 辆的水平,私家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原因是该国对于汽车使用和拥有的双重限制政策,并重点提高公共交通在整个交通系统中所佔的比例。

新加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特别是地铁、轻轨等便捷运输,承担大部分客流,市民出行有了选择,当局要控制私车的增长相对地是容易推行。邻埠香港同样对车税、道路收费及燃油费等落手,以达控车之效,但亦有健全的铁路及巴士网络支持市民以公交代替私家车。有不少声音直指本澳车辆密度高的原因,便是来自公交系统的不足,「巴士上唔到,的士截唔到,惟有自己揸车返工,唔係可以点?」现阶段推出控车「辣招」,只是向「没有选择」的普罗大众开刀,有钱人可以无视车税,但贫困户出行便无路可走。

经济控车只是「源头减车」,短期内(至少在轻轨正式投入服务之前)并未能真正解决市民所需。但增加车税与用车成本仍是最有效的减低路面压力的不二之法,而且与发展及优化公交系统是没有抵触,可以并行。优化巴士路线、推行公交专道,处理废车及对违泊的大力执法,配合一系列控车辣招,才能为本澳的交通困局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