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整体素质维持核心竞争力 贯彻「教育兴澳」作育英才
「国运兴衰,繫于教育」。回归16年来,特区政府坚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及规划,并逐年加大资源投入,不仅令澳门居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还促进澳门整体教育水平取得长足进步。近年,特区政府更注重打造涵盖各发展阶段的全民教育网络,今年又提出「蓝天工程」等优化学习环境的关怀措施,进一步彰显教育在特区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维持澳门的核心竞争力。
特区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教育制度,让年轻一代有充分机会发展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实现抱负。(资料图片)
特区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教育制度,让年轻一代有充分机会发展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实现抱负。(资料图片)
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今年7月公布回归后首份《澳门人口政策研究报告》,指出澳门整体教育水平较回归前有显着提升,主要原因是特区政府成立以来大力发展教育,在教育界的支持和配合下,实施包括15年免费教育等多项提升居民素质的政策,并构建由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持续进修、终身学习等连接的全民教育网络,全面地保障居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结果显示,澳门是世界上具较高教育成效且兼备教育公平的八个教育系统之一。
行政长官崔世安一向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及发展,一直以支持的角度与年轻一代进行有效沟通。(资料图片)
今年教育资源投入逾百亿元
在资源投入方面,特区政府一直优先保障教育的资源投入,教育预算总开支由2010年的63.3亿元上升至今年的108亿元;教育佔预算开支比例达11.7%。同时,特区政府稳步提升各项教育津贴(见右表)。
儘管回归后澳门教育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行政长官崔世安在《2016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裙楼学校已不符合教学现代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成长,未来要逐步减少在裙楼运作的学校数目。
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早前视察部分裙楼学校后更表示,政府明年起启动「蓝天工程」,在15至20年内,透过短、中、长期计划,搬迁和取消裙楼学校,让学生拥有操场与蓝天,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