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被骗16万 父母拒付赎金 电骗案变招 扮「绑匪」勒索

电话骗徒诈骗手法层出不穷,针对警方近期加强宣传打击,骗徒近日「变招」扮「绑匪」新手法,哄骗事主「自我隔离」,製造「被绑架」假象,再向事主家人勒索「赎金」。司警昨日透露,一名20多岁本澳女大学生及其父母,日前就被上述手法,先被骗款160,000元,其后女生父母觉得有可疑,无再交赎金,并于前日报警。

(设计图片)

司警发言人李瀚妮昨日在传媒每日例会透露,险被骗女大学生于上周日(20日)接获诈骗电话,用新手法诈骗,事主信以为真,向骗徒汇款16万元,并按指示躲藏,期间,骗徒致电事主父母,假称已绑架其女儿,但事主父母觉得有可疑,没有交付赎金,并于12月28日向司警报案。

司警发言人李瀚妮昨日提醒市民,不论是本地及内地警务机关,都不会透过电话,指示市民转帐银行户口,切勿受骗。(林少洪摄)

司警局昨日向传媒发出电话短讯称,过往电话骗徒在冒充快递公司职员时,大都声称事主有物品遭内地公安机关扣查,之后再将电话转至冒充公安同党,要求事主提供个人身份资料,并将银行户口存款汇到对方指定「安全账户」,藉以骗取金钱。

套家人料假「绑架」

司警局称,最新的电话诈骗手法,骗徒同样会向事主骗取个人资料,更会要求提供家人资料,而当事主将存款转到「安全帐户」后,骗徒便指称事主家人同时「涉案」,为确保调查尽快完成及尽快确定其家人清白,骗徒会要求事主另开一个新手机号码,专门与骗徒联络,且需独自寻找一个安全地点躲藏,製造被绑架假象。诈骗集团即趁无人能联繫事主期间,向事主家人讹称将事主被绑架,要求再交付赎金。

司警提醒市民,不论是本地及内地警务机关,都不会以电话执法,更不会透过电话指示市民转账,市民若接到来历不明电话,必须保持警觉,当对方提出交付金钱要求时,更要加倍小心,切勿透露自己及家人资料,以免受骗。

电话骗案锐减,警力认为与当局採取有效预防及改进宣传策略有关,图为司警局推出的防电话骗案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警方宣传打击奏效 「电话诈骗」採新手法

保安司司长黄少泽较早前发布的今年1至9月罪案数字中,「电话诈骗」犯罪数字明显下跌,警方认为与採取有效预防、打击行动及改进了宣传策略有关。

据数字显示,「电话诈骗」今年首三季较去年同期236宗,大幅下跌至152宗,作案手法以「冒认亲友」、「猜猜我是谁」及「冒充内地国家机关人员或银行职员」为主,其中「冒认亲友」的电话诈骗案由去年首三季的195宗减少至40宗、「猜猜我是谁」由五宗增加至24宗,「冒充内地国家机关人员或银行职员」则由27宗增加至86宗。

消息人士指出,本澳、内地、香港,以及台湾警方,近月已高度关注「电话诈骗」犯罪手法,故不排除电话诈骗集团为逃避警方追蹤,而採用新的诈骗手法。事实上,内地公安部早前曾协调大陆、台湾及香港三地警方,在印尼警方配合下,在印尼破获跨境电话诈骗集团「话务中心」,成功瓦解一个跨国大型电话诈骗集团,拘捕224名大陆及台湾骗徒,涉及个案逾4,000宗,其中包括431名受害香港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