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司 亲述崎岖刑侦路 由肉搏悍匪到智斗食脑型罪犯
与司长对话之破旧立新 专访保安司司长黄少泽
保安司负责全澳的治安及秩序,保障市民生命及财产安全,责任之大自不待言,作为保安司「一哥」的黄少泽司长,外表不怒而威,原以为访问会困难重重,讵料黄司却是有问必答,和在立法会被指「鹰派」的形象,大相逕庭;不过,对于敏感案件,回答仍然谨慎,即使被司长指为从警以来最艰巨、最震撼,发生于2001年的「绑架华年达案」,15年过去,依旧密不透风。
然而,司长对于来日挑战,则侃侃而谈,特别指出是日益猖獗的电脑犯罪,「科技强警」固然重要,还必须改善滞后法律条文,才不会出现「呢头捉、嗰头放」的无力局面。司长直言:应对每日发生的突发事件及社会矛盾,挑战永不止息,忙到老婆都「诈晒型」!
黄司长指出,回归前哪有规管电脑犯罪的法律条文,但随着社会急速发展,警方会加大力度打击这方面的罪案。(李国星摄)
澳门自回归前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一路走来,15年来社会情况转变非常巨大,治安範畴方面,尤其有「地狱与天堂」之叹。1999年一年之内,发生65宗绑架案、47宗命案(当中20宗和黑社会有关),治安之乱,连当时任司法警察司副司长的黄少泽亦大叹难、难、难!
最动乱时重返司警
黄司长记得,1998年6月12日接到当时司法警察司司长白德安的邀请加入司警(同年5月1日早上,发生骇人的白德安座驾遭人放置炸弹炸毁),经四个月程序审核,同年11月正式入职,「我係当时最难做嘅时候,返回司警(黄少泽最早入职是司警),一来是当时的警队非常複杂,二来是社会形势複杂同严峻,最重要是市民对警队嘅不信任!」
回归后治安仍难靖
回归之后的几年,治安仍然未靖,黄少泽忆述,当时治安存在暗涌,黑社会打斗此起彼落、2000年再发生枪杀案,绑架案又不断发生(大律师华年达绑架案另见附文),直至2003 年打掉一个绑架集团,治安才转趋稳定。
社会十年急速发展
2003年赌权开放后,澳门自此开闢另一新天地,十年间,库房水浸,游客来澳逐年暴增,至2013年底到达顶峰,澳门之后进入博彩调整期,赌收虽然18连跌,但犯罪分子不会就此手软,其实,不法分子已随着科技进步,早已在博彩调整期发生前,不断挑战澳门治安底线……
罪犯少揸刀多食脑
不法分子要食「大茶饭」,早已摒弃用刀用枪的暴力型犯案,「黑客」入侵赌场账房、入侵市民的电脑盗取个人资料从事假卡活动;内地豪客透过地下钱庄来澳洗黑钱;纠集搵快钱的乡下人来澳提款的「借记卡党」;电话遥控的庞大「赌枱底」集团;持POS机替内地客人刷卡套现;以至扮鬼扮马製造假网页的电话诈骗集团……食脑的犯罪模式,只会愈来愈多,愈来愈难防。
黄少泽表示,应对各式的科技犯罪,除了「网络安全中心」确保全澳市民及企业的资讯安全外,警方还有电脑法证处及资讯电脑罪案调查处两个「杀手锏」应对科技犯罪,此外,经济财政司辖下的金融情报办公室,还会统筹一个专责小组,致力打击洗黑钱活动及各式各样的科技罪案,统筹的部门及企业,包括司警、海关、银行、地产业、金融业、以至各大博企,覆盖面之大,跟回归前不可同日而语。
回归前哪有电脑犯罪法!
「回归前边有电脑犯罪的法律条文呀!至2001年才开始制订,2009年通过法案,但电脑技术发展得太快,即使係新修订的法案,都会有滞后的情况出现。」黄少泽续称,以「伪基站」为例,一至三年的刑期,根本阻吓力不足。
然而,最为严重的是,涉及外地人来澳犯案的情况,是否採用《简易诉讼程序》,并非由警方决定,亦不是如立法会议员所讲那样轻鬆平常。
回归前的澳门腥风血雨,图为1998年一辆电单车于连胜马路突然爆炸,伤及多名记者及司警。(互联网图片)
黄司速解法律难题
黄少泽指出,所谓《简易诉讼程序》,是由检察院及法院决定採用与否,但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就是量刑在三年以下,疑犯是18岁以上,且证据充足,达到48小时内「即拉、即审、即判」的要求,否则有可能驱逐出境,但以「伪基站」案件的複杂程度而论,检察院根本不可能在48小时内蒐集足够证据,再送交法院审理,「证据不齐全,不能使用《简易诉讼程序》。」黄少泽一口气清楚解释执法之难。
由于警方、检察院、法院对证据有不同的要求,最终检、法两院会否採纳警方的证据,实在难言。「司长对此情况,有否一丝的无力感?」记者适时插入提问。「唉!你讲得好清楚。」黄司接着解画,「我在今年4月喺立法会讲过,警方对这种情况都感到无奈,犯就拉咗啦,但达唔到预期效果。」
黄司长指应付每日发生的突发事件及社会矛盾,挑战永不止息。(李国星摄)
法律必项与时并进
不过,黄司随即讲解,澳门是一个法治、民主的社会,必须要尊重法律,亦要明白检察院、法院各司其职的角色,为今之计,只有加强警方的执法能力,做好本份,至于最重的法律範畴,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必须与时并进。换言之,修改滞后的法例,是解决难题的最佳出路。
新法较旧法还「仁慈」!
黄司接着又以另一实例,解构法律滞后如何影响社会.如何给执法者带来阻碍,就是去年底行政会完成讨论修改的《禁毒法》法律草案,以当中「贩毒罪」为例,法案2009年通过后的很短持间内,司法警察局就发现当中存在漏洞,但可能当时立法会议员未意识到毒品量刑方面的重要性,令原本想加大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反而变得较旧法还要轻!
如此吊诡的结果,大大出乎人意料之外,箇中原因,原来出自刑法上,下限定得不够完善,黄司指出,旧法于1991年制订时贩毒量刑是八至12年,新法是三至15年,问题是法官判刑时一般按中间线评估,即八至12年中位数是十年,三至15年中位数是九年,结果新法量刑反而轻了一年。
同样,订定贩毒标準是一人持有三日毒品量,如每日三克,三日是九克,若超过九克便算贩毒,但新法订定是每日五克,三日是15克,换言之,新法标準反而寛鬆了。
新法一样会滞后!
说到这方面的不合理处,黄司无奈地称:「新法原来都有可能会滞后!」又称,新法生效四年后,他在立法会遭议员质询,到底警方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有何难处? 「我于是咪将所有问题铺晒出嚟。」说到此处,黄司不无情绪反应。幸好日前行政会终于通过修订《禁毒法》,使原来有关「贩毒罪」的量刑三年下限,提高至五年(但中位数十年,仍然与旧法持平)。
有需要,就要修法
由于法律滞后的弊端不断涌现,黄司认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一样会有新法滞后的情况,但在这过程中,如何形成社会共识,如何适应执法的需要,如何将前线执法之困难反映在法律制度当中,才是最重要,不能因为有些新法修订才不过两三年,便没有修法的逼切性,而是任何时候,只要有实际需要,都值得修法。
司长最震撼重案实录 司警「108硬汉」勇救华年达
澳门资深大律师华年达(下图)于2001年2月28日晚上9时30分,驾车途中被绑匪设局「夹生」掳走,期间更遭绑匪以手枪射伤大腿,如此骇人情节较电影毫不逊色,这是继回归前那段满城风雨的乱象后,最令社会不安的重大刑事案件。
没提赎款,另有跷蹊?
此案最奇处是,绑匪虽然扬言勒索澳门币2,000万元,但挟持肉参期间,却不曾向肉参家人要求赎款?是案中有案,还是另有隐情?
「呢件係我刑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宗案件,经五日五夜搜查才破案……」黄少泽称,此案在当时非常震撼,警方在调查过程中非常艰难,幸好最后亦非常成功破案。
当场枪击人质
话说华年达当晚驾车返回西望洋山的寓所,至民国大马路近峰景大厦时,遭五名绑匪分乘两辆私家车前后夹击,华年达反抗之际,绑匪一枪打得他大腿血肉横飞……
华年达当年就在峰景大厦外,遭人枪击及掳走。(刘凯辉摄)
司警「108硬汉」出动
由于华年达曾任立法会议员及澳门律师公会主席等要职,司警对此案异常重视。
由黄少泽点将「108硬汉」组成的专案小组,兵分多路调查,绑匪弃置的私家车不久被发现,顺籐摸瓜找到车主;至同年3月5日凌晨2时,司警不眠不休搏斗足足五日,终于找出肉参被藏地方──马交石炮台马路建设花园七楼一单位。
炸药爆门勇救肉参
由于车主透露绑匪拥有强大火力,司警将建设花园重重包围,由特别行动组以水力定向炸药爆门,绑匪被杀个措手不及,一人逃走时堕楼跌死,室内四人被擒(另外两匪在珠海及中山落网,但仍有两人至今在逃),房间内华年达「大字形」被铁线绑在床上,奄奄一息。
司警四日后直扑台山巴波沙大马路平民大厦一单位,起出AK47、猎枪、手榴弹、曲尺、避弹衣及500发各式子弹等大批军火,怀疑绑匪另有「大茶饭」,讵料在绑架华年达一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黄少泽称,当时只知查案,不知专案小组究竟有多少人,直至庆功宴那晚清点嘉奖人数,才知道是108人。
警方之后在台山平民大厦, 起出匪徒收藏的大量军火。(刘凯辉摄)
俯首甘为孺子牛 司长真情论「鹰派」
常言道:铁汉柔情,读法律出身的黄少泽,不是做检察院工作,就是在司警部门任职,多年来面对的都是硬梆梆的法律条文及罪案,日常生活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其实对两个女儿的要求唔高,大女行我嗰条路,都係读法律,细女就读小学,两个女相差比较远。」说起两个女儿,威严的「一哥」即时展露柔情一面,他还称,为了兼顾家庭,每日都会亲自送小女儿上学。
不过,这仍然惹来黄太的不满,「家庭方面好多嘢我兼顾唔到,我太太都有好多怨言。虽然兼顾唔到,但都要儘量兼顾啰,哈哈哈。」黄司自打圆场地说。
作为保安司司长,黄少泽平日的应酬不少,但他觉得最减压、最轻鬆,是和同袍、同僚饭局这类「应酬」最开心,「食饭、倾偈、饮酒,我同同事、局长关係好好,仲有嗰啲纪念日呀,都係好好联繫的机会。」
至于被指「鹰派」,司长反应颇大,「我係唔係『鹰派』?你问下梁浩贤顾问得啦,哈哈哈……」接着严肃地说:「『鹰派』,甚么叫『鹰派』?我唔係咁认同。」
司长以一贯的法理逻辑去分析:「如果依法执法就叫『鹰派』, 我就係『鹰派』啰, 如果依法执法都唔啱,我觉得好有问题。」接着再斩几両:「我个人认为所谓『鹰派』,是作风好强硬,有少许超出法律所限。对于人家话我『鹰派』,我冇所谓,但我唔认同啰。」从容笑容中,难掩半点不屑。
明日预告:专访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