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承诺提供适切治疗 各界慷慨义助患癌女学生

一则为患癌女学生募捐赴美治疗的学校通告,前晚起在社交网络平台广泛转载,引发各界善心人士高度关注。卫生局昨晚发出新闻稿称,患病女学生早于2012年已经由山顶医院送往香港接受治疗,并曾进行骨髓配对。卫生局强调,有责任为病患女童提供适切治疗。本报记者昨日前往发出通告的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了解事件,发现有大批家长踊跃捐款。

众多热心家长昨日前往学校秘书处捐款,工作人员逐一登记并出具收据。(陈骏骐摄)

卫生局表示,自女学生确诊罹患癌症后,已于2012年经仁伯爵综合医院送外诊治委员会送往香港接受治疗,治疗期间亦进行过骨髓配对。卫生局指出,卫生局于2012年12月通过香港医管局,建立骨髓(血干细胞)捐赠登记系统,为欲捐赠血干细胞的本澳市民在本澳进行登记。而需要血干细胞治疗的本澳病人,一般都在香港进行移植,并能通过香港的骨髓捐赠者登记系统于拥有数千万份骨髓登记者资料的「国际骨髓捐赠者资料库—Bone Marrow DonorsWorldwide」库内搜寻合适捐赠者。换言之,在香港已可进行全球性的骨髓配对,不需要前往其他地区进行。

当局称病人需骨髓移植

至于女学生的治疗进展,卫生局称,香港玛丽医院的医生刚刚于上月25日提出新的医疗方案,该方案已有五年成功经验,仁伯爵综合医院送外诊治委员会听取临床医生意见,一定会为患者提供适切治疗。对于学校募捐款以助该女童前往美国进行治疗一事,卫生局认为,事件反映了本澳市民互助精神及对病患的支持,强调局方有责任为病患女童提供适切治疗,现时亦正积极跟进其治疗情况。

市民学生慷慨解囊

募捐通告由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发出,通告指该校小学五年级周咏珊同学自2011年起被证实患上癌症,其父母把毕生积蓄全数用于女儿的治疗、甚至要变卖物业以应付庞大医疗费用。目前周同学已经前往香港接受治疗,但无奈病情反覆,其父母希望继续筹措费用,带女儿前往美国医治。校方在通告中呼吁师生和家长捐款,帮助周同学渡过难关。

该校高二男同学表示,班上的同学都踊跃捐助,希望更多社会善心人加入。(陈骏骐摄)

本报记者昨日前往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向校方查询有关募捐事宜。经校方人员确认,网上转载的募捐通告属实,但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在得到周同学家长同意前,校方拒绝透露更多讯息。至于捐款情况,校方表示暂时未有统计。

热心市民李女士昨日到场捐款,她表示,自己并非该校学生的家长,但在网上获知消息事件后便赶来捐款。李女士又指,她是替正在就读中学的儿子前来捐款,希望让儿子明白助人为乐和健康是福的道理。虽然自己捐款的金额微不足道,但希望可以集众人之力,儘量帮助周同学家庭。

市民李女士展示捐款收据,为帮助周同学出一分力。(陈骏骐摄)

昨日下午放学时分,记者向该校多名学生询问捐款事件。有几名女同学向记者透露,昨日下午刚刚收到有关通告后已告知家长,就算家长不支持,她们亦会自己出钱捐助,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见到不幸的事件都会感同身受。另外几名就读高二的男同学就表示,他们在之前已经收到通告,亦已经尽力捐款相助。他们形容,班上同学反应踊跃,很多人都在网上转载,希望让更多市民知道周同学需要帮助。其中一名男生亦有感而发,「原来自己每日可以正常返学,已经係好幸福」,经历过此事后自己会更加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