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要帮助的人 让保障给予
日前有学校因为校内一名患上癌症的小学五年级女童需要赴美国治疗而发起筹集募捐行动,藉着广大热心市民的支持,不单消息于网上迅速扩散,短短两日已为病童筹得超过45万元捐款,再一次体现本澳市民的乐善好施精神。日前,政府开腔承诺会全力帮助病患送外诊治,为病童一家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有见及此,病童父母亦同日在报章刊登声明,指出相关部门及医院将密切跟进其女儿病情,故此不用再筹集医疗费用,令社会响起了一片和谐景象。
早于2013年,「小加伽事件」亦因为公众募捐而引起社会热烈的关注,当年小加珈因出生不久后被家人发觉其眼睛有异,经山顶医院诊断为「小眼球症」,但当时本澳暂无足够医疗技术诊治,经家人及关注团体访寻各地专家断症,专家认为,小加珈患上「先天性角膜混浊」,可通过眼角膜移植手术或有机望重见光明。 事件曝光后,市民十分关心同情小加珈,纷纷向她捐款,后经香港医生转介后,最终得以赴美进行手术。
由于涉及本澳未能提供合适医疗技术支援,因此市民需要寻求送外诊治的帮助,但当中少不免会出现滥用资助的情况。正如去年立法会中,卫生局局长李展润曾回应议员追问,为何叫停资助居民赴港接受人工受孕治疗,李展润表示,局方当时做法符合家庭政策纲要法,责任在医治不育不孕的源发疾病。但没有一个地区政府的保险包含人工受孕,即使如台湾的全民医保也不会包含在内。他亦强调,卫生局治病救人绝不会因政府的紧缩政策而受到影响,「若有价值可医,几贵都会送病人去医。」如骨髓移植,一个病例需要700万元;又如新的丙型肝炎治疗药物,可减少超过90%的肝癌发生,一个个案就要100万元,当局将为200个病人提供。
基于澳门人口急速增长、趋向老龄化、癌症发病率趋年轻化以及医疗技术发展四个问题,送外诊治的费用及人数均逐年增加,数据显示由2000年的79人,增加至2012年的1,669人,平均增幅11%。同期涉及的费用由3,000多万元增长至1亿4,000万元,平均增幅为25%。回归后,涉及送外诊治总费用超过8亿元,受惠达14,000人次。
对于病人,他们只希望医疗能够解决病痛,对于社会,人们希望政府能够保障他们的权益。我们明白澳门的医疗安全网能扩至更加大是市民的福音,但我们不可能助长一涉及免费就会滥用的情况出现,送外诊治是澳门市民的一个保障,我们需要保护,也需要有责任地使用,让真正需要支援的人得到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