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关注 食物放肚
沉寂了短短数个月,日前本报收到读者的反映,指在街市怀疑买到「注胶虾」,所谓「注胶虾」,是指在虾头与虾身之间注射了明胶的冷冻虾,有关问题在内地流传多年,2012年2月,天津多处被发现有「注胶虾」销售,之后,温州又发现一些虾怀疑被人注射明胶增重。
这些问题大虾,大多是冷冻产品,头部特别大,过往一般只销往高档酒店,但其后,有内地农贸市场因见有关虾只零售单价颇高,亦纷纷加入售卖行列。而冷冻虾注胶后既能增加重量,亦能令虾只卖相更好睇,故此,不少不法商人铤而走险,明知注胶不对,也要继续替虾只注射。
究竟,有冇「注胶虾」流入本澳?
这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民署数个月前的答覆,指将市民提供的两只怀疑问题虾进行化验,结果在物理检测及化学检测中,均没有发现异常,即没有发现工业用胶,亦没有发现有害物质(重金属)。另外,为纾缓市民对食物的信心,民署当时还表示,已展开多方面检查工作,包括加强检验检疫,亦会与内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持密切沟通,至于针对本澳流通层面方面,当局亦展开市面及街市调查工作,包括向出售食物的供应商及零售商了解,检查来货单据,以及抽样进行化验。
无疑,本澳大部分食品、食材均由外地进口,市民对食物安全的关注,绝对可以理解,况且,近年来邻近地区因食物被揭发安全有问题 的情况,屡见不鲜,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地沟油」、「殭尸肉」、「塑化剂」、「毒芽菜」等,无不令市民大众不安,部分更早已波及本澳,岂容我们不关心食入肚里的食物安全呢?
究竟当局目前对食物的监察是否已经足够?
当然,站在市民角度,监察愈严谨市民愈欢迎,但又有谁能保证不会有问题食物流入本澳呢?较早前台湾「洪瑞珍」三文治事件说明网购食品存在风险,而每天食物买手、主妇等犹如「蚂蚁搬家」般将一车一车食物运入本澳,又是另一风险。
要让市民对本澳出售的食物有信心,相信当局在监察层面,必须多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