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 传承手艺,凝聚社区力量
澳门文化局于2025年在多个文化空间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展示澳门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花灯、木雕、手织布等,邀请国家级及本地级非遗传承人现场示範与指导,吸引了不同年龄层市民和学校团体参与。活动强调「社区共融」与「文化创新」,推动非遗文化生活化,促进青少年及市民普及参与。近年,文化局持续优化非遗保护与活化工作。官方清单显示,澳门现有19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1项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包括妈祖信俗、鱼行醉龙节、凉茶、粤剧、木雕及南音等。文化局每年联合社区、学校推动「非遗零距离」体验班及短期培训,鼓励新生代传承。
2025年正值澳门历史城区申遗20周年,文化局陆续推出专题展览和国际文化论坛,结合现场导赏、座谈与交流推广,增强社区保护意识,促进中西文化融合。特区政府近年优化历史建筑修缮资助及管理模式,推动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部分空间已成为社区文创产业的新节点。
产业层面,非遗市集及展演活动有力带动本地手工艺及文创产业成长。根据统计暨普查局2025年第二季公报,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率达53.9%,单季人数约25.43万;2023年文化展演收益为23.5亿澳门元,产业增加值7.6亿。非遗市集促进原材料、成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手艺人及创业者带来新契机,也推动社区经济与多元文化融合。
从发展规划看,文化局将持续推动非遗社区互动、线上平台建设,深化普及教育,同时积极争取特色项目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名录,扩展国际交流空间,助力澳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各项举措将进一步夯实澳门多元文化城市的精神底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远动力。
总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集不仅彰显了澳门传统工艺和社区参与的活力,更结合教育、产业、城市更新等多重资源,有力推动本地文化的活化传承与多元融合。随着城市文化政策与产业支持的不断优化,澳门的非遗工作正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方向稳步迈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世界文化名城定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博士智库副理事长陈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