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实验崑剧《椅子》 以传统方式演绎西方荒诞剧

上海崑剧团为第三十四届澳门艺术节带来实验崑剧《椅子》。

《椅子》的主演沈昳丽。(上海崑剧团图片)

王生和茜娘根据情境的瞬间转换而实现「七十二变」演绎。(上海崑剧团图片)
成立于1978年,三次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多次获授「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码奖、中国戏剧节剧码奖、中国崑剧艺术节优秀剧码奖等国家级艺术奖励的上海崑剧团,将为第三十四届澳门艺术节带来实验崑剧《椅子》。
上海崑剧团行当齐全、群英荟萃,先后共有13人14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2次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23人30次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1986年荣获文化部振兴崑剧第一奖,被誉为是「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剧码、一流演出」。
演释全新艺术风貌
今届艺术节呈献一系列奇幻、奇妙和新奇的节目,与观众一同发现艺术、拥抱艺术,成就传奇,实验崑剧《椅子》改编自荒诞剧大师尤涅斯科于1952年创作的同名作品,以中国崑剧演绎西方荒诞剧经典,通过剧中的三位主要角色——王生、茜娘和昭容,分别折射、隐喻了一对老夫妻一生的事业、爱情、友情、亲情……他们在一起相处了70年,依然看不清彼此,更看不清自己,这便是人性的孤独,极具哲学意味。
从有破有立的尝试中守正创新
实验崑剧《椅子》编剧俞霞婷讲述:「从话剧到传统崑剧的重新创作,在改编跨度上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俞霞婷带领剧团小心求索、大胆突破:「原着最后出现的演说家不会说话,在黑板上写下『再见』,表达该剧想要告诉人们的正是无法告诉,生活的意义也恰恰在于没有意义。」
文遗中展现中西交汇
近年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巡演的崑剧《椅子》,将于5月25日和5月26日在世遗景点郑家大屋上演 ,导演倪广金表示:「郑家大屋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可以与《椅子》的情节,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为观众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更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
以中国戏曲最经典的「一桌二椅」样式呈现,以戏曲的虚拟表演表现那满台的「椅子」及「穿梭」的人群。「两个主演在剧中跨行当的演绎是一大亮点,他们是老生、老旦,也是花脸、青衣,甚至是小生、小旦,需要根据情境的瞬间转换而实现『七十二变』。」该剧荒诞、虚无、反戏剧等特质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