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宝藏《父子情》修复版重映 银都50年代珍贵作品回顾

开幕电影《父子情》(1981年)。(相关机构图片)

彩蝶双飞(1959年)。(相关机构图片)
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电影均盛载着当时电影人的智慧和前瞻,在不同时间重看也能经得上考验, 香港电影资料馆即将举行「影以载道 - 银都作品回顾」的放映节目,开幕电影为1981年出品的《父子情》(4K数码修复版),将于6月23日晚上7:30 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放映。
回顾展挑选银都机构及其前身 (长城电影製片有限公司、凤凰影业公司和新联影业公司),由1950年至今製作及出品超过500部电影中的16部经典作品带给影迷。开幕电影《父子情》是新浪潮导演方育平的首部电影作品,蕴含粤语片写实文艺的电影传统,平实细腻地描绘草根阶层家庭的父子情,在当年大部分新浪潮电影围绕警匪和社会写实等题材下,确实是一股清泉。该片不单止入选第31届柏林影展,并荣获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两大奬项。
闭幕电影为 1959 年出品的《彩蝶双飞》(复刻版),当中包括由红线女及马师曾等多位重量级粤剧名伶担纲演出四段折子戏宝,更是名伶白雪仙父亲白驹荣在资料馆馆藏中唯一的影像纪录,弥足珍贵,粤剧迷和影迷万勿错过。

说谎世界(1950年)。(相关机构图片)

家家户户(1954年)。(相关机构图片)
银都机构擅长以多角度及不同题材,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变迁,以大众生活面貌为题,呈现新旧文化的冲击。例如今次放映节目拣选的《说谎世界》(1950)以40年代上海为背景,讽刺为金钱尔虞我诈的众生相。《败家仔》(1952)及《儿女经》(1953)均以家庭伦理为题,前者叙述被宠坏儿子在失去家人、朋友和居所后觉悟前非的故事,传递踏实做人的正面信息;后者以一对夫妻在友人相助下教好调皮儿女的故事,鼓励父母多关注子女,这些家庭题材放在今天的电影制作中绝不过时,依旧是发人深省。今次放映节目亦为首届「中华文化节」节目之一。
「影以载道——银都作品回顾」节目放映日期由6月23日至9月22日,其他将会放映的电影包括以现代女性为题材的《家家户户》(1954)及《我是一个女人》(1955);融入传统戏曲艺术的《三看御妹刘金定》(1962);首部在内蒙古实地拍摄的香港电影《金鹰》(1964)。名导演朱石麟执导的《中秋月》(1953)、《同命鸳鸯》(1960)和《故园春梦》(1964);杜琪峯首次执导的《碧水寒山夺命金》4K数码版(1980),上承古典文学及传统戏剧中常见的侠客题材,片中锺楚红首当女主角,但已散发着明星风采。导演许鞍华至今唯一一部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7);汇聚三大影后张艾嘉、张曼玉和斯琴高娃,由关锦鹏执导的《人在纽约》(1990),以及由张之亮执导,获得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男配角四项殊荣的《笼民》(1992)。
除《父子情》外,所有放映场次均设映后谈,由粤剧学者阮兆辉教授、陈守仁教授及王胜泉、电影工作者泰迪罗宾和朱嘉宁、电影研究者吴国坤博士、何思颖、曾肇弘、郑政恆、乔奕思及登徒主讲。
《败家仔》、《儿女经》、《中秋月》、《家家户户》、《我是一个女人》及《笼民》不设字幕;《彩蝶双飞》设中文字幕;其余影片设中、英文字幕。《笼民》被列为三级影片,只准18岁或以上人士观看。凡购买六张不同场次门票,可同时报名参加导赏团,参观西贡坑口清水湾电影製片厂,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碧水寒山夺命金(1980年)。(相关机构图片)

笼民(1992年)。(相关机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