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时代的澳门: 自由选择背后的社会隐忧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我们身边的单身朋友日益增多,而澳门的摇篮却越来越安静。根据最新统计,2024年澳门新生婴儿仅3,607名,出生率降至历史新低的5.3‰,而结婚登记虽略有回升至3,187宗,却仍处于历史低位。迟婚、不婚、少子化已从个别现象汇聚成社会洪流,正悄然改变着澳门的未来图景。
一、个人选择与社会结构的碰撞 许多澳门年轻人并非主动拒绝婚姻与生育,而是在现代社会的複杂网络中,"缘分"变得越来越难以捕捉。正如一位受访女性所言:"现代人烦恼很多,精神层面上不一定要选择爱情。"随着娱乐消费选择激增,从串流媒体到宠物陪伴,个人生活已能满足大部分情感需求,婚姻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成果,但当这种选择成为普遍现象时,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女性初婚年龄中位数已升至29.7岁,反映了婚姻时间的普遍推迟。与此同时,25-29岁女性已婚比例显着提升,显示婚姻观念正在转型。
二、低生育率的隐形危机 结婚率低迷直接导致出生率持续走低,引发多重社会问题:1. 劳动力萎缩与经济活力下降:随着少年儿童人口(0-14岁)仅佔总人口12.5%,未来劳动人口减少已成定局,将直接影响经济生产力与创新能力,社会养老负担急剧加重。2. 老龄化加速与社会保障压力:澳门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例已达14.6%,超越少年儿童占比。老年人口规模达100,200人,医疗、养老金等公共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3. 家庭结构脆弱化:三人成员家庭数量虽有增加,但独身户亦呈上升趋势,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社会人际网络趋向疏离。离婚登记1,361宗且呈上升趋势,显示家庭稳定性面临挑战。
三、为何年轻人"不敢生"? 除了个人选择,现实压力是更关键的因素。儘管特区政府推出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育儿津贴每年18,000澳门元和出生津贴6,500澳门元,但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这些支持仍显得力不从心。
四、借镜国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澳门的困境并非孤例。全球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类似挑战,而瑞典、法国等国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些国家通过慷慨且性别平衡的育婴假制度、稳定的家庭津贴、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服务等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五、走向包容与支持的社会 面对这一趋势,与其批判个人选择,不如思考如何创造更友善的环境:1. 尊重多元生活方式:单身不应被贴标籤,婚姻也不是人生必选题。社会应当接纳不同的生活选择,减少对单身群体的压力。2. 完善婚育支持体系:除了经济补贴,还需要优化家庭友善政策,如进一步延长产假、增加男性陪产假、创设弹性育儿假。同时,提升生殖健康服务品质,落实辅助生殖服务补助。3. 支援家庭安居需求:放宽年轻家庭申请住房的资格,优先处理有孩家庭的房屋申请,并研究试行新生儿安居贷款,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4. 构建生育友好环境:通过社团、学校教育及媒体宣传,营造积极的婚育文化,让婚姻和生育成为值得期待的选择,而非负担。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建设一个真正自由选择的社会——让单身者不受压力,让愿婚育者不受阻碍。这不仅是个人幸福的追求,更是澳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2025年上半年出生率仅6.1‰的预警,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唯有系统性的变革,才能帮助新一代澳门人从"想要孩子"变成"能够生孩子"。

滙青研社会长梁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