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之殇: 拱北关铭刻屈辱记忆
1840年与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后,曾经厉行禁烟的清政府,被迫接受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安排。1887年拱北关的设立,正是这一历史转折下的产物。这个由外籍税务司执掌的海关,其主要职能之一,便是对往来澳门的华船徵收「洋药」——即鸦片税釐,将鸦片贸易纳入国家税收体系。
据拱北关贸易报告记载,大量鸦片经此关口输入内地,从旁记录了清政府在列强压力下的政策转向。拱北关的设立,一方面代表清廷试图维护税收主权,另一方面亦说明了鸦片贸易和走私活动彼时已极度猖獗,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郭雁冰所着之《拱北关1887-1915年鸦片贸易述略》,《文化杂誌》2014年冬季刊,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

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从关闸进入澳门后进行巡视,并在莲峰庙接见葡萄牙官员。(利冠棉藏,澳门历史教育学会提供,摘自「澳门记忆」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