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澳门西望洋扶轮社举办中日关係史讲座
澳门西望洋扶轮社于(6)日下午在黑沙环浸信中学举办「中日关係史讲座 ——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汇集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学者,从历史学、心理学双重维度剖析中日关係史,引导公众铭史鑒今、奋发自强。
活动邀请澳门科技大学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李业飞、澳门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心理学博士柳蕴瑜担任主讲嘉宾,西望洋扶轮社现届社长刘百球、创社社长刘擎云,该社多位社员、扶少团,浸信中学主任李天文及学生近百人出席,反应热烈。
李业飞在讲座中以时间为轴,清晰梳理中日关係核心脉络: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野心逐步膨胀开始,相继通过 1874年侵台、1879年吞併琉球、1895年甲午战争割佔台湾;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大规模侵华序幕,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李业飞指出,儘管当时澳门处于葡萄牙殖民管治下的“中立地区”,但澳门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抗日的十四年里,澳门各界掀起强烈救亡热潮,救亡赈难社团相继成立,体现了澳门人践行“道义所关,无分畛域”的国际主义精神。澳门同胞在抗战中展现的「不分党派种族、共赴国难」的统战经验与「血浓于水、共济相扶」的民族情怀,是爱国爱澳精神的重要源头,值得永远传承。
李业飞强调,通过重温澳门在抗战14年的血涙记忆,就是为了让澳人更深入理解“以史为鑒而非以史为仇”。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更是我们传承给后代的重要精神财富。
柳蕴瑜对引申生死教育与心态调节的提问聚焦两大方向:其一,结合抗战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探讨如何藉由这段历史引导年轻人理解生死教育的价值;其二,针对观众因历史苦难片段产生消极心态的现象,询问具体心理调节方法,助力大众理性看待历史苦难、珍惜当下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