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望 不变初心: 澳门红十字会的赓续与前行

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个红十字组织诞生以来,这面人道主义的旗帜已在全球飘扬逾160年。如今,世界上战乱不断、灾害频发、疫病肆虐,人道主义救助的需求日益增加,红十字会的工作亦愈发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5日,行政长官岑浩辉(左五)出席庆祝澳门红是在回成立105周年就会。(新闻局图片)

红十字会最初採用白底红十字标誌,是瑞士国旗颜色的反转,后出于宗教原因,部分国家使用红新月标誌,之后又新增了红水晶标誌,因为部分国家无法使用前两种标誌。 (澳门红十字会图片)

今年是澳门红十字会成立105週年,上(10)月月15日在澳门旅游塔举办了「庆祝澳门红十字会成立105周年」酒会,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等出席酒会并发表贺辞。

回溯过往,自1920年成立以来,澳门红十字会从最初的战场救护、扶伤济贫,逐步发展为面向本澳全民的全方位人道服务机构,始终秉持博爱初心,回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澳门红十字会的历程,堪称澳门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亦是「一国两制」实践中,民间力量与国际接轨的生动範例。

百年根基——从葡国红到中国红

红十字运动始于19世纪。1863年,瑞士人亨利•杜南在日内瓦创立了「国际救援社会联合会委员会」,即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的前身。他亦因此于1901年获颁首届诺贝尔和平奖。进入20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始终坚守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推动并监督《日内瓦公约》的修订与执行,从而在全球範围建立崇高声誉。随着越来越多伊斯兰教国家加入,1986年,「国际红十字会」正式更名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在此国际脉络中,澳门红十字会的发展见证了时代变迁。该会于1920年成立时隶属葡萄牙红十字会,最初名为「葡萄牙红十字会澳门分会」;直至1987年,依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统一性」原则,更名为「澳门红十字会(葡萄牙红十字会分会)」。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红十字会迎来重要转变,正式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分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尊重其自主权,不干预其内部事务。澳门红十字会可自行制定章程,仅需备案即可。此模式既保障了本地工作的灵活性,又能在重大人道行动中获得总会支持,实现了本土实践与国际网络的有效结合。

使命拓展——从战时救援到赈灾备灾

红十字运动以七大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与普遍为核心精神。澳门红十字会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这些原则的具体体现,更见证了其从战时救援到全球赈灾的使命拓展。

早在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日军侵华、香港沦陷,十余万难民涌入澳门。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中,澳门红十字会凭藉有限资源,全力为难民提供粮食、医疗及安置服务,成为动荡时期市民与难民的重要依靠。

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红十字会的服务领域持续拓展,迈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工作包括为国内外灾民纾困解难的「赈灾备灾工作」,以及为本地各类活动提供救护保障的「急救服务」等。无论是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澳门红十字会均迅速发起募捐、组织物资,并派遣人员参与救援重建,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网络,将来自澳门的援助高效送达灾区,展现了跨越地域的人道关怀。2003 年,澳门红十字会获特区政府颁予仁爱功绩勋章,表彰该会多年来在人道工作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010年,澳门红十字会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得近1,500万澳门币的善款。 (澳门红十字会图片)

人道之光——从守护生命到传递希望

自从回归以来,澳门红十字会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从守护生命到传递希望的使命昇华。仅在2024一年之间,澳门红十字会在内地开展了21个援建项目,从教育设施到医疗建设,为社区带来实质改变;为行动不便者提供的逾4万人次护送服务,让就医之路充满温情;通过495场急救课程培训的近万名市民,成为普惠社区的生命守护者。如今,澳门红十字会通过「安心城市AED计划」在全澳设置的近百台心脏除颤机,构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面对时代挑战,红十字会持续深化国际人道法推广与急救培训,同时积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从防疫宣传到心理支持,从物资分发到社区关怀,每一步都在践行保护弱势群体的承诺。

历经105载春秋,澳门红十字会始终秉持人道初心,和本澳众多慈善团体一道,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守护生命的尊严,点亮希望的灯火,让博爱精神持续绽放光芒。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澳门红十字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