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魅力土城 红军「四渡赤水」

赤水土城

  赤水河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遗迹;明、清和民国时期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的首岸「仁岸」,贵州境内的出境黄金水道,四渡赤水更令其添上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纪念地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将被动变为主动的决定性战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万分危急的时候,在激烈的作战和频繁的调动中显露身手,在江山多娇的赤水河流域写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因此,赤水成为名扬中外的「革命老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代诗人吴国伦在《赤虺河》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形容其水流兇险:

  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

  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

重游土城

土城欢度春节

土城剧场

战役后中外知名

  中外军事专家由衷评价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一渡被动迎敌,是遭遇战、消耗战、拉锯战;二渡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主动击敌;三渡有目的有计划,是调动敌人;四渡机动灵活,是打破合围,实现了战略转移目的。」在整个战役期间,中央红军最危险、最惊心动魄、最令世人称奇的,首数在赤水境内进行的「一渡赤水」激战过程。

  土城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的一场恶战,红军牺牲近1,000人、川军伤亡3,000多人。这一仗,毛泽东总结土城战斗时说:「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但是,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河,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

烈士陵园弔唁者众

  四渡赤水战役,展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我军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进行多次战斗,牺牲了许多忠勇将士。解放后,赤水地方政府对红军烈士遗骸进行了几次清理核实,集中安放于烈士陵园。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纪念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的陵园,已被批准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渡赤水纪念馆

拓展旅游新视野

  四渡赤水纪念馆建成开馆、中国红军节暨纪念四渡赤水75周年纪念大会、纪念中央红军四渡赤水75周年实景演出、女红军纪念馆等四馆开馆、清明祭红、土城古镇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小城镇展区、重庆旅游推介会等系列活动的开展等等大型项目,扩大了这个千年古镇、红军土城的对外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党政、军、商、学术各界人士走进赤水,体验长征精神,土城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