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沈洋突破「语言」界限 文化世界贯穿古今诗意

沈洋对艺术中,中西文化交流有独到心得。(相关机构图片)

无论是不同的语言或人种,对唐诗都会心领神会。(相关机构图片)

演员黄柏豪是沈洋今次演出的拍档之一。(相关机构图片)
原本去年安排要在「澳门国际音乐节」,以马勒作品在澳门演出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老师,睽违一年后,于10月2日将与钢琴家张奕明及本澳演员黄柏豪,带来一场唐诗歌曲的饕餮盛宴。在沈老师的艺术世界之中,这一场《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可谓是启迪自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的「语言」,并非纯粹的一场以外语翻译的唐诗,更重要是当中的串连、启发、连繫⋯⋯甚至在这一段历史的旅程中,澳门这片土地亦担当上一个小角色。
也许正如沈老师所言,像蝴蝶效应一样,中国古诗词被外国人翻译出浪漫的神髓。从古至今,或东至西,文艺爱好者的心意相通,触发不少作曲家,包括马勒在内,亦曾受到李白、孟浩然他们影响而谱写了《大地之歌》。
钻研乐谱的音乐家
至于沈老师口中的钢琴家张奕明,「他是一直以来很低调,但是非常有实力的钢琴家。他可能是近10年来研究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第一人,又整理中国20世纪的乐谱,包括很多冷门、甚至以前从未被关注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另外,澳门演员黄柏豪亦尝试以唐代的古音去朗诵一首诗,这种语音比广东话更为古典,或许中国有不同方言,差距可能会比意大利文跟西班牙文还要远,但我们的文字让我们连成一起,同文同种,恆古以来中国文字的美,亦不在于发音,就是翻译成外语,那怕内容上或有多少瑕疵,但西方人亦努力追求如何平衡中文语言中的美感和韵律,尽可能将深层次的思想传达到西方。
艺术文化心意相通
正如让沈老师深受感动的犹太作曲家帕沃尔.哈斯,二战期间被关在集中营的最后日子,就曾受到捷克语的唐诗作品启发,感同身受,写下了被哈斯称为《歌之歌》的歌曲,当中他就选择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来剖白当时自己的心境。
沈老师亦对「玉亦万重」作了一番解说:「我用的那个词叫『玉亦万重』,『重』字有两个读音,玉嘛就是很精美的,又坚硬而又明亮美丽,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徵。这些唐诗可谓珠玉之作,既重要而又沉重,是中国艺术当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中国人可以体会到、西方人亦可以体会到,这种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最后,坦言喜欢唐诗甚于宋词的沈老师,亦期待能够在节目中与两名拍档擦出火花。这一场在澳门这个拥有源远流长中西文化交流的宝地,又能否成就一场旷古烁今的唐诗今唱盛会?且让大家拭目以待,用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