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居文化呈现眼前 故宫圆明园逾 190 件珍品到港

展品当中有不少细说着园内的皇室亲情故事。(相关机构图片)

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同举办。(相关机构图片)

圆明园万方安和殿烫样(建筑模型)。(相关机构图片)

建筑装饰构件琉璃釉陶。(相关机构图片)

大理石雕花构件配合创新特效展出。(本报摄)

乾隆帝妃及永琰像。(相关机构图片)

全新大型特别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由即日起至8月12日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展览以故宫博物院珍藏为主,透过逾190件珍贵文物,重现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新颖的策展手法,讲述清代宫廷历史、生活和艺术的故事。

建筑模型「烫样」首次在港亮相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最初为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赐予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一处园林,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对此园进行修建,奠定了圆明园的基本格局。其后经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与嘉庆帝(1796–1820 年在位)不断扩建,圆明园进入全盛时期。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汇集历代园林风格及各地造园技艺,亦体现清代皇室成员的文人雅趣与个人品味,中西建筑艺术亦在此交融。圆明园是清代皇室居住和理政的重要场所,从雍正到咸丰年间(1723–1861年),五位皇帝在圆明园中年均居住195天,其中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更创有年均居住260天的园居纪录,时间更超过其在紫禁城的日子。

重现「万园之园」昔日辉煌

是次展览分五个单元,呈现与圆明园相关的宫廷历史、文化和艺术。第一单元「空间布局」展示了圆明园的整体面貌与布局;第二单元「时令节庆」展现丰富多彩的园居生活,包括祭祀礼仪与节令习俗;第三单元「再现名园」展现园林与绘画之间的互动与交融;第四单元「皇室亲情」细说园内的皇室亲情故事,例如康熙皇帝应皇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邀请,到圆明园赏花,初见皇孙弘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之事,承载了三代皇室成员之间的故事;第五单元「劫难与遗迹」记录圆明园由极盛到被焚毁的变迁,以及现今对遗址的保护。

展品多元罕有境外展出

展览分两期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和其他借展方的190 多件珍贵文物,包括绘画、书法、器物、烫样(建筑模型)及图样等,当中绝大多数文物为首次在香港展出。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绘画名作《雍正帝牡丹台观花行乐图》、《蓬壶春永》图、《胤禛朗吟阁图》、《乾隆帝妃及永琰像》、《喜溢秋庭图》及《乾隆帝行乐图》,以及清宫建筑师为供皇帝审閲而製作的建筑模型「烫样」。全球现存烫样80多件,故宫博物院今次借出五件原件及一件複製品分两期展出,弥足珍贵,当中包括呈卍字形、雍正帝最喜爱的居所万方安和殿烫样。重点展品还包括来自圆明园管理处的珍贵文物,如圆明园内长春园海晏堂遗址出土的雕花构件等。展览亦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圆明园壮丽多姿的昔日风光,包括其建造过程以及园中十多处如诗如画的景致。在展示遗址仅存雕花构件的区域,博物馆透过虚拟投影技术,重现圆明园从繁华到消逝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