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的隐喻
巴西里约奥运会当地时间5日正式开幕,全球顶尖运动员在场上较劲,各大国际品牌则在场下办新品发布会,VISA推出智慧型支付戒指、三星推出奥运特别版手机,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则与三星合作,推出虚拟实境(VR)转播节目,民众若想收看VR转播节目,必须购买三星GearVR产品,场下的新科技比场上的竞技更令人炫目。此外,主办国巴西,为了本届奥运会兴建的地铁线路,採购来自中国中车的600组列车与电动车组,其他如保安、清洁、周边商品等各种奥运经济,无一不透过全球化惠及各大跨国企业,携手赚大钱。我们不禁要问,过度商业化的奥运会,究竟能保留多少奥运精神?
现代奥运的创始者法国人顾拜旦曾经强调奥运会「非政治化、非商业化与非职业化」的三个基本原则,但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实现,因为现代奥林匹克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顾拜旦希望藉由推广体育,实现强国的目标。而国际体育赛事需要付出庞大的成本,在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上,就已经有柯达公司赞助的广告出现,而到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的严重亏损,让全球各大城市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争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IOC)只不过是空壳组织。
最终是彻底的商业化挽救了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启的「TOP商业模式」,让全球各大企业竞标赞助权利,使得该届奥运成功实现营利,主办奥运会又变得趋之若鹜,IOC重掌话语权,开始提高各种主办条件,竞争者愈多,IOC愈得利。
商业化让奥运会得以延续,为了增加收视率引进职业运动员参赛,顾拜旦的三个原则已经一个不剩,一个城市争取举办奥运会,并非为了希望普及体育、推广运动精神或者增进人类和谐的使命,更多的是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取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体育常常体现这样一种悖论,它郑重其事地连结体育的精神,却又远远背弃了初衷」(《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事实是,当人们在讨论举办奥运的话题时,计算的从来不是能不能普及体育,或者会不会协助世界更和谐,而是能为城市景观、城市规划带来甚么愿景。当奥运会竞赛逐渐走向专业化、管理走向商业化,奥运会早已偏离了奥林匹克精神,而承办如此规模的体育赛事,对于处在上升阶段的国家而言或许是锦上添花,但对处于下降阶段的国家而言则是雪上加霜,里约奥运会杂音不断,贫富不均、贪污舞弊与环境破坏的问题从未解决,里约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恐怕将彻底击垮巴西。运动场上惊鸿一瞥的感动,与场外的冲突与抗争,究竟哪个更真实呢?
巴西的奥运景观,或许是个提醒人们思考的隐喻,奥运会留给人们的是遗产或是噩梦,是该继续商业化,或是重塑奥运精神,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