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 终须一别

里约奥运第九日,女子体操跳马赛场上,19岁美国名将Simone Biles 再次技惊四座,抢得本届奥运会个人第三金,美国女子体操队展现无与伦比的绝对实力,令世人折服。与此同时,曾被称为「梦之队」的中国男、女体操队成绩差强人意,于是有关中、美两国体操运动员培育机制孰优孰劣的讨论又一次见诸报端。

中国体操奉行的是「举国体制」,即由国家动用资源培养、选拔运动员。目前中国有注册体操运动员逾2,000名。而在由民间商业赞助为主导的美国,体操俱乐部超过4,000家,运动员多到不可计数,俱乐部、学校、商界和国家各司其职,形成最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脱颖而出的有机环境。国家体操中心主任罗超毅曾说,中国「选拔」金牌选手,美国「产生」金牌选手,两种制度之差,造就今天两国在竞赛成绩上的差异。

「举国体制」之于中国体育,如同计划经济之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曾经是绝对正确、不可被非议的「基本国策」,而在这种制度下成长的中国体育界确实曾取得骄人战绩,在1984年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特殊的时空背景下,「求金若渴」的中国向前苏联「取经」,「举国体制」成为相对短期内见效最快的「炼金术」,成为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佳体育发展模式。但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中国民间关于「举国体制」的反思日益常见。最为人诟病的是「举国体制」过于强调集体利益,花费巨大成本豢养体育官僚,反而忽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和体育教育的普及。

在「举国体制」下「製造」出来的运动选手,只为金牌而生,若最终无法走上最高领奖台,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他们从小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一旦离开赛场之后,变成无人问津的失败者,一切只能从零开始。而那些最终走上世界竞技舞台、有幸爬到「金字塔尖」的运动选手,亦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生怕落败,「对不起」为培养他花费无数资源的国家,「对不起」身负夺金任务的项目中心领导。

「举国体制」诞生于特殊时代,其存在的意义不可全然否定。但正如市场经济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当俱乐部模式在中国渐渐生根发芽,快乐体育成为竞技运动的发展潮流,不管过程多么艰辛,我们都要接受「举国体制」终须淡出历史舞台。更多的国家资源应投放于体育教育及全民健身,政府应逐渐放手令民间释放更多动能,让更多的青少年去选择他们所热爱的运动,而不是由国家决定一个运动员的人生。